【水治理.資訊】長三角一體化 | “獨角戲”到“協奏曲” 美出新境界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長三角三省一市相互毗鄰,生態環境問題休戚相關,打破跨區合作壁壘,一體化治綠已經成為基本共識。
“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四手聯彈,強化區域污染協同治理和聯防聯控、探索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推進綠色轉型發展。
1、抓緊抓實,綠色發展鏗鏘前行
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合作由來已久,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協作主體不斷豐富,協作范圍持續拓寬,組織保障不斷完善,協作效果不斷顯現。
今年5月27日,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有力推進了各生態環境要素區域合作縱向深入,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協作機制協調各方、共同發力、一體推進,圍繞三省一市共同存在的問題,深入研究,著力突破。
作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支撐和水安全保障中心。讓太湖早日重現碧波美景,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長三角地區的重要使命。
牢記囑托,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協同共治,不斷完善共保聯治機制,努力給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共治共建共享的湖泊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
2008年,滬蘇浙參與編制國家《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2011年,國家出臺首部跨區域水治理法規——《太湖流域管理條例》;2015年,滬蘇浙共同參加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省部際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2018年,蘇浙兩省建立國內首個跨省湖長協商協作機制;2019年,滬蘇浙研究制定太浦河“滬湖藍帶”計劃;2019年,滬蘇浙皖開展環太湖交界區域執法檢查和交叉巡查;2020年,滬蘇浙皖共建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信息共享平臺;2020年,滬蘇浙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實施生態環境標準、監測、執法“三統一”……
一項項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破除制約綠色發展的壁壘實現“縱深進擊”;一個個一體化制度創新理念,打造推動綠色發展的“加速引擎”。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太湖湖體水質穩定在Ⅳ類,連續14年實現“兩個確保”目標。
2、共商共治,協作機制平臺創新創優
2019年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正式成立,滬蘇浙三級八方樹立“一盤棋”思想、“一體化”思維,用一套標準規范生態環境保護、“一張網”統一生態環境科學監測和評估、“一把尺”實施生態環境有效監管,一體化管理制度創新邁出堅實步伐。
在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進程中,滬蘇浙皖謀定快動,積極推動環境協同治理。近年來,長三角區域先行先試讓生態環境共保聯治“一套標準”。試點大氣污染防治統一技術規范,實施生態環境管理標準、監測、執法的“三統一”等制度。
大氣治理上,創建的長三角區域環境氣象一體化業務平臺,充分整合氣象和生態環境部門大數據,打造源頭治理的“最強大腦”,推動完善聯合會商機制,開始中長期預測預報,遇到不利氣象條件,加密會商,并積極組織開展區域空氣質量預報會商,提前發布預警提示,啟動空氣重污染應急響應措施。推動長三角區域各省市鋼鐵、火電、水泥、玻璃、焦化、石化等重點行業和重點設施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
水環境提升方面,太湖流域內87個自動監測站的監測數據、重點站點水位、流量、水質等10類信息做到實時共享,為三省一市合力開展太湖防汛和藍藻聯防聯治提供有力支撐。跨省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江蘇安徽兩省間建立運行,首創的聯合河長制正在太浦河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長三角一體化的生態合作不斷上升到新的層次……在不破行政隸屬的前提下,打破了行政邊界,長三角真正奏響生態保護的“四手聯彈”,一個更高顏值的綠色美麗長三角,正呼之欲出。
長江北支航道位于上海崇明和江蘇啟東之間,航道上船舶偷倒垃圾、偷排廢水時有發生。如何在跨界水域形成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打擊態勢?兩年前,滬蘇兩地開始建立聯動協作機制,水上執法由單兵作戰改為聯合行動,并實現了執法檢查結果互認,此外通報信息從每周不足一次提升到每天至少一次,微信工作群交辦的環境違法問題做到處理不過夜。如今,長江北支航道上環境違法行為大大降低,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率實現100%,治水也從過去各管各的“獨角戲”,變成如今的“交響曲”。
3、共建共享,百姓獲得感幸福感滿滿
沿著人行步道和親水棧橋向前,與蘆葦、美人蕉等親密接觸,偶爾還能遠觀到白鷺戲水的美景。在花海區域,或金燦、或殷紅,條形花帶將各色花草有機地銜接,星星點點裝扮季節的空缺。秋日里的元蕩生態線,盡管薄寒侵擾,卻仍以別樣的浪漫主義,向世界散發獨特的主角魅力。地處江蘇吳江與上海青浦交界處的元蕩湖,誰也不曾想到,過去這片水域岸線作為“三不管”地帶,生態退化嚴重,雜草叢生、藍藻泛濫。
如今,兩地正合力為她量體裁衣、披上靚裝。2020年,上海青浦與江蘇吳江共同啟動了元蕩湖生態修復和功能提升工程,共謀一個項目、共建一批機制、共繪一張藍圖、共商一套標準、共推一份計劃,兩地對元蕩湖及其周邊支流進行水系連通、河道清障、岸坡整治等治理措施。
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最早完工的項目之一,如今的元蕩慢行橋宛如一條隨風飄動的彩緞飛躍在湖面上。不僅縮短了上海與江蘇的地理距離,也串聯起美麗湖泊群和美麗鄉村群。站在橋上向兩岸望去,仿佛置身于一幅水鄉畫卷,打造出長三角生態綠色發展的“最美樣板間”。順著橋的兩端向東西延伸,3萬平方米的水生態修復工程正在有序進行中。
律動的城市,爛漫的煙火,對于元蕩湖的點滴變化,兩岸居民有著具體而微的切身體會。久居湖邊的汾湖高新區元蕩村居民任師傅,指著如今碧波蕩漾的水面說:“過去水面上漂浮物特別多,有水葫蘆、藍藻,也有垃圾,往往是刮西風吹到上海,刮東風吹到江蘇。”
經過兩地統一行動統一打撈,現在的元蕩湖有了新模樣。來自上海青浦的游客陳潔,幾乎每周都要帶上家人前來游玩,在他看來,生態修復后的元蕩湖,交通更便利,水清岸綠,不時還有水鳥棲息,“拿出手機隨手一拍,都是大片”。
元蕩生態岸線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一條重要的生態走廊。與以往“單打獨斗”式治理不同的是,目前在修復元蕩岸線生態時,兩岸的青浦與吳江,步調一致、齊頭并進,充分顯示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高效率。
制度的創新也在持續為示范區發展注入新動能。剛剛開工啟動的示范區水鄉客廳位于滬蘇浙交界處,是依托長三角原點由兩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樣板區,占地35.8平方公里的“水鄉客廳”橫跨青浦、吳江、嘉善三地,是先行啟動區“核心的核心”。其中,江蘇吳江汾湖占“水鄉客廳”總面積的1/3左右。據悉,水鄉客廳將打造成為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地、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的展示區、世界級水鄉人居典范的引領區。
開闊的水面、碧綠的步道、整潔的城鎮……從高空俯瞰長三角,正是一片“秋日勝春朝”的盛景。在這片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的區域,滬蘇浙皖積極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通過制度創新、生態共治、民生共享打通經脈、破壁除障、同頻共振,一個綠色美麗宜居、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躍然眼前,長三角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在持續提升。
“一張藍圖管全域、一個平臺管實施、一套標準管品質。”隨著國家戰略的升級實施,一體化的長三角必將勇于擔當,善于作為,探索出更多共建共治的生態路徑,演繹出更加精彩紛呈的綠色故事,在碧水煙波中奏響意蘊悠長的生態協奏曲。
文章來源:江蘇生態環境